這三個名詞在學術界很明確,在商業界卻各說各話。然而功能和價錢差很大,故有必要釐清。
「初乳」(colostrum)——一般學術上是指分娩後三天內所產的乳。
生理上從第一天泌乳後,乳中的成分就急速改變,抗體和生長因子的含量急速下降。
第三天後趨於一般乳的組成,不過檢驗酪蛋白膠粒安定性的酒精試驗仍會沈澱,酪農不能交給工廠。
一、兩星期後跟一般乳的組成沒什麼差別,酒精試驗也及格,也就是市面上鮮乳的來源。
初乳成份與一般乳的差異,主要原因有二:
- 來自血液——懷孕時胎盤分泌助孕素,抑制乳腺的排乳,造成乳腺囊胞的壓力,進而引起上皮細胞間之緊密連結(tight junction)鬆弛。因此,血液的成分能經由細胞間隙進入乳汁。
母親可以將血液中的各種生長因子,和幾年來對環境產生的抗體, 滲入乳汁,餵嬰兒時一股腦兒的輸入。生長因子幫助嬰兒消化系統的細胞增生,趕快建立消化道屏障,防止病菌和免疫原進入體內;抗體則抵抗母親所遭遇過的所有病原。如此,立即保護嬰兒免受環境的各種危害。因此餵母乳的嬰兒較不會生病。
人的胎盤和牛羊的胎盤又有不同。抗體可經由人的胎盤進入胎兒,因此即使沒餵母乳,嬰兒成長還是沒多大問題。
但是,牛羊的胎盤不能讓抗體通過。初生仔牛、羊如果沒有餵初乳,很難合乎經濟的養大。因此酪農大都會讓初生動物吸母乳。
生理上的初乳熱不安定,又供仔畜食用。那,市售的初乳那裡來的? - 基因表現——乳脹時乳腺會分泌 泌乳迴饋抑制劑(feedback inhibitor of lactation),減少乳蛋白基因表現與泌乳量。如此,乳汁的製造和泌乳量能取得平衡。
正常泌乳時,乳腺上皮細胞的酪蛋白基因強勢大量表現,其他蛋白的基因表現都受抑制。
因此,乳鐵素(或稱乳鐵蛋白)在一般乳的含量較少,在初乳或末期乳反而較多。而人的泌乳量遠比牛羊少,所以人的一般乳也含高量的乳鐵素,達0.3%,約為牛乳的30倍。
母羊如果擠乳期很長,擠出的乳有點淡褐色,大概就是乳鐵素的關係。
乳鐵素(lactoferrin)相當於血清中的運鐵素(transferrin),能與鐵緊密結合。細菌生長需要鐵,所以有抑菌效果。鐵會促進氧化,所以可減少自由基。另外乳鐵素含唾液酸可防病毒感染;N端帶強正電,可與細菌致發炎的LPS結合而防止發炎;也可促進腸細胞的增生。對嬰兒胃腸健康有很大的幫助。
有些網站將乳鐵素稱為初乳素,然而初乳的好處並不只乳鐵素,而末期乳或人乳也都含有高量乳鐵素,所以並不是很洽當。
接下來談網路上的「初乳」和「初乳素」
牛的泌乳期有300天,初乳的”初”可以當形容詞,指前一百天的初期乳。
如果初乳的產品上有標示高量的抗體,倒是有可能來自分娩後前幾天的乳,但也可能來自免疫乳。
值得思考的是:抗體是有特異性的。也就是A病菌產生的A抗體,不會作用於B病菌。而不同環境所帶的病菌不會相同,尤其台灣不下雪,更是病菌的集大成。所以在美國懷孕生產的嬰兒,帶回台灣很容易生病。
那,在別國生產含有抗體的初乳或免疫乳,對台灣病菌的防治效果如何?有待評估。即使有效,是因為抗體?還是乳鐵素、生長因子等其他成分的作用?
至於初乳素,顧名思義是初乳中特別含有的成分,本來應不只一種成分。不過學術上有人捷足先登稱Colostrinin,照字根翻譯就是「初乳素」。
初乳素(Colostrinin) 是從分娩後初次(或約6小時內)擠的初乳,分離出來的富脯胺酸多肽(proline-rich polypeptide, PRP)。早期發現它可增強免疫,十幾年前發現它可防治老人失智症的阿茲海默症,目前進行臨床第二期試驗。這也是我們實驗室近幾年的研究重點,目前正在申請專利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