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腸內的食物以上皮細胞屏障和血液隔離,以代謝的角度來看是屬於體外的。如果這些食物沒有被吸收,它們終究會以糞便排出體外。食物必需消化分解成單糖、胺基酸、脂肪酸、單酸甘油酯等小分子,才能通過上皮細胞屏障吸收進入體內。美語說:「吃什麼成什麼(You are what you eat.)」,應該修改為「吸收什麼成什麼(You are what you absorb.)」。

  消化率(digestibility)是攝食的乾物重扣除糞便排出的乾物重,與原攝食乾物重的比例。簡單的說,消化率就是吃進去的扣掉排出來,排的愈少就是吸收的愈多,也就是消化率愈高。分子結構緊密的食物,在胃與小腸有限的時間裡必須展開來,靠有限的酵素在有限的時間內分解。如果進入大腸以前來不及分解吸收,大都前功盡棄而排出體外。不過如果便秘,則增加細菌分解和大腸再吸收的時間。因此膳食纖維和乳酸菌不只幫助排出宿便,也可減少大腸資源回收的熱量。

  同樣是一天吃進2,000大卡的食物,一個人的消化率是95%,另一個人是70%,那麼吸收進人體的實際上是1,900大卡和1,400大卡之差。消化率高的人就要多做好多運動消耗能量,才能跟消化率低的人有相同的體重。所以,減少消化率是瘦身非常有用的利器。

  想瘦身的人是攝入的熱量太多了,與其少吃餓肚子,也可能造成某種營養成分的缺失;不如減少消化率,不必餓肚子,身體還有機會加強吸收缺少的營養成分。所以應逆向思考,「吃了等於白吃」這句話聽似在損人,卻是想瘦身的人求之不得的。坊間有「亂食流」瘦身法,取名自大雨土石崩塌的「土石流」,就是隨性吃後,想辦法減少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排出,也是減少消化率的道理。

  我們餐後散步常說可以「幫助消化」。其實我們只知道肚子沒有那麼脹,並不知道胃腸內進行的化學反應。所以嚴格的說,俗稱的「消化」並非學術的「消化」。俗稱的「消化」正確的說應該是「排空」。排空快,食物來不及分解,就減少吸收,也就降低消化率。

  市面上有一堆的產品是靠降低消化率來達到目的。舉十例如下

  1. 膳食纖維:不易被分解,減少吸收的熱量。
  2. 乳酸菌:促進排便,減少大腸的資源回收。
  3. 茶多酚、槲皮素等:抑制醣類、脂肪的消化或吸收
  4. 羅氏鮮(Orlistat),或稱讓你酷(Xenical)、愛來(Alli):抑制胰脂解酶的作用,減少脂肪的消化
  5. 蝦殼素:結合膽鹽而抑制脂肪的乳化,使胰脂解酶不易分解,以及膽鹽幫助脂肪吸收的渡船作用。
  6. 蔗糖多酯(Olestra):寶僑公司推出的商標名為Olean,不易被胰脂解酶分解而無法吸收
  7. 阿卡波糖(acarbose):拜耳藥廠推出的拜糖平(Glucobay),抑制α澱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,降低澱粉的消化吸收,門診還用來控制糖尿病者的血糖
  8. 白腎豆:抑制α澱粉酶而降低醣類的分解
  9. 植物固醇: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在小腸的吸收。「統一綺麗健康植物固醇油」含有3.2%的植物固醇,取得衛生署的健康食品認證,宣稱有助於降低血中總膽固醇。
  10. 蒽醌等瀉下劑:2004年7月的「中國醫藥導報」稱:香港抽查42種市面銷售的減肥中藥,發現22種配方中含有刺激性瀉下成分蒽醌(anthraquinone),利用快速通過胃腸,降低消化率而瘦身。

    消化率降得太多了,有時會造成輕瀉。其實,拉肚子應該區分病理性的細菌、病毒、毒性分子、腸過敏等引起;或生理性的,由於食糜分子造成的滲透壓或腸排控較快引起,如喝牛奶的乳糖不耐症。乳糖在小腸沒被分解,到大腸被細菌分解,產生酸並增加滲透壓,刺激腸蠕動而造成輕瀉。生理性的輕瀉,拉一拉就沒事了,沒有病理性的問題。許多含乳酸菌的瘦身產品還會添加乳糖供乳酸菌利用,增加效果。市售有些產品本身就是利用降低消化率的作用,廣告裡還攻擊別人是「惡搞肚子」,真是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

This Post Has 2 Comments

發佈留言


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. Please reload the pag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