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文整理自「鳳莊」與「鳳頭蒼鷹」在「知識+」的對談
鳳莊有豐富的醫藥臨床經驗
鳳頭蒼鷹則主攻肥胖與塑身的基礎醫學
從臨床與基礎來談中年婦女的減肥塑身,額外有意義
鳳莊:
夏天到了,我經常被人追問該如何減肥塑身。
不要以為我很會答這類問題。
這很複雜的,不是一般廣告詞講的那樣誇張。
我身邊的朋友年齡大約45~55(我年紀最小)
會問這問題的,幾乎全都是女生。
我想知道的是
1. 肥滋滋的臀部,要如何讓它至少不要油波盪漾?
2. 如何讓大腿看起來結實些?
3. 體重快要破百的歐巴桑,要如何讓他的乳房小些?
4. 肚子的那坨油,有機會緊實嗎?
以上是整合朋友詢問的重點,不是我個人的煩惱。
鳳頭蒼鷹:
45歲以上的女性肥胖,有三項主要原因
- 中年後生長激素分泌減少
- 更年期女性卵巢雌激素分泌漸減
- 熱量攝取大於消耗。
生長激素會促進內臟脂肪的分解,增加代謝
因此中年後本來就易胖
而雌激素會增加皮下脂肪的α2A型腎上腺素受體,卻不會增加內臟脂肪的該受體
α2受體會拮抗β受體,因此女性會增加皮下脂肪的堆積,
加上女性內臟脂肪的脂蛋白脂解酶活性較男性低,內臟脂肪不易堆積
如此避免佔據女性懷孕所需的腹腔空間,而仍能貯存能量供育兒之需
這也是更年期前女性腹部大都比男性小的主因
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漸減,腰圍憤起直追
加上沒有男性那麼多睪固酮,能量分解較少,進而超越之
根據以上的生理現象來看您的問題
1和2 題,臀部和大腿多脂肪,原理相同
女性本來就容易在此堆積脂肪,只是年齡大後代謝降低,熱量攝取更易大於消耗
老生長談的方法就不提了
倒是建議冷水游泳,增加甲狀腺素的分泌,有效提昇代謝
3題,乳腺是生長在脂肪墊(fat pad),猶如根長在土壞。更年期後雌激性分泌減少,因此乳房增大並非乳腺增生,元兇還是脂肪。
4題肚子的油,是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相加。手捏皮的厚度是皮下脂肪,內層則是內臟脂肪。
內臟脂肪的合成,胰島素和可體醇(cortisol)是關鍵
所以飲食注意升糖指數,少喝含糖飲料,避免高胰島素
心情放輕鬆,設法排除壓力,減少可體醇的分泌
另外補充:
局部瘦身有項吃力不討好的知識,卻跟健康關係重大
平常我都會點到為止,說:「能量不滅定律,脂肪跑到那裡去了?」
也許可借此處補充說明,讓大家瘦得更健康
人體脂肪的堆積主要有皮下脂肪、內臟脂肪、肝臟、血管壁
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是依序增加;對美觀的影響是依序減少
按摩、塗擦瘦身霜等局部瘦身,減的是皮下脂肪
這些脂肪酸釋放到血液,不會憑空不見的
最好是期望轉貯到其他部位的皮下脂肪
不過很可能也會貯存到內臟脂肪,少量到肝臟
如果按摩過度引起發炎反應,也會促進血管壁的粥狀硬化
所以,局部瘦身後一定要接著運動,不要休息、睡覺
把釋放到血液的脂肪酸當熱量消耗掉
不只保健康,也瘦得更有效果
鳳莊:
我是不可能使用按摩霜的,Q10不如直接用吃的~!!
同意能量不滅定律,以前不知道<能量>跑去哪裡,無法說出個理論,所以對朋友的說服力不高。
以中年女性(尚未更年期,但可能即將步入更年期)來講
我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、活動量的大小、情緒等等。
也認為是荷爾蒙的關係,但也可能與營養不均衡有關。
有人就是不吃穀類,只吃精緻麵食,也難怪會胖。荷爾蒙部份,目前我的作法是 :
早晨空腹服用DHEA,這是山藥萃取出來的物質,是性荷爾蒙的前驅物,可使荷爾蒙增量分泌,初期先由每日25mg開始試服。
* 能找醫生檢查內分泌更好,有缺在補。晚上睡前 (或晚餐後兩小時) ,服用5公克的綜合胺基酸。
(綜合氨基酸中,有些胺基酸可以降低食慾,有些可以使生長激素增量分泌)
如此,吃完綜合胺基酸的隔天,食慾會降低,還可滋養身體。
* 但是,腎臟有問題的人,需請教醫師。
補充了之後,在預期內精神、體力、情緒等,皆有提升。
這才有活力去散步、運動。營養部份,我的作法是 :
白天吃啤酒酵母,補強礦物質、微量元素、B群等等。因為便宜並且為粉末狀,粉末狀看起來就不像<藥丸>,他們較能接受。
啤酒酵母還含有<鉻>,鉻質可以平穩血糖,在饑餓時不容易有情緒不穩、手腳發抖…等低血糖症狀。
若要增強代謝與調整酸鹼體質,可以找松樹皮萃取和鈣離子水。但我還有個疑問
一位女性朋友,花了幾萬元買全身的塑身衣,把身上的肥油緊緊的包住。
的確,全身線條變美,甚至很火辣……該擠出來的…該凹進去的….都做了<包裝>
問題是,當他開始不穿之後,脂肪會不會變成==>四溢的橫流……..不可收拾…
因為我祖母也是穿了幾十年的束衣,後來不穿之後,非常快速的變胖,故有此疑慮。
鳳頭蒼鷹:
塑身衣適當使用,尤其配合減重,功能是蠻大的
減重時,脂肪細胞體積縮小
微觀上,細胞和細胞間並沒有緊密接觸
脂肪組織裡未分化的前脂肪細胞(preadipocyte)失去接觸性抑制(contact inhibition)
可能分裂增生,增加細胞數目。
下回飲食能量攝取超過時,更有潛力增胖,這也是yoyo現象的主因之一
產後腹腔內的子宮及其懸靭帶也是同樣的原理,不同細胞而已,坐月子抓住這要領則事半功倍。
塑身衣外力的束縛,迫使細胞緊密接觸,產生接觸性抑制就可避免前脂肪細胞的分裂增生
這時還要有耐心
等侯纖維母細胞(fibroblast)分泌膠原蛋白,填補空隙
以皮膚的更新重組,大約需要兩、三個星期
後續當然還是要維持飲食能量的控制。
附帶一提,您的調理組合很好
綜合胺基酸還有個功用:血糖不高時可促進升糖激素分泌
餐間零食雖然少量,血糖與胰島素照樣升高,是瘦身與健康的殺手。
不過有人血糖太低,餓得發抖受不了,可考慮給予綜合胺基酸,促進升糖激素分泌而回調血糖,胰島素不會升高,不過有吃醣類則沒效。
另外補充:
「意見」裡有人提到快速增胖
除了前述三項原理,再外加兩項
- 脂肪組織含有11β羥基類固醇去氫酶(11β-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, 11β-HSD),能將無活性的可體松(cortisone)轉成有活性的可體醇(cortisol)。
- 脂肪細胞未成熟時,胞內的三酸甘油酯呈很多小滴,外包adipophilin等,容易分解
三酸甘油酯多時擠成一大滴,外包perilipin,就不容易分解,要受激素調控
總結是:不胖則已,要胖則加速的胖
比喻為:
三天內的增胖為活期存款,隨時可提,容易瘦下來
一星期後脂肪則漸漸轉為定期存款,不易提領,利息還比較高
黃帝內經謂:
「上醫醫未病,中醫醫欲病,下醫醫已病」
減肥是:
「上策治未胖,中策治欲胖,下策治已胖」
鳳莊:
「上策治未胖,中策治欲胖,下策治已胖」
您講的真好!
胖要找出胖的原因,更要先做預防,等到已經胖了之後,就先輸了。
另外,又有事情請教您
因我將您的回答轉述給朋友聽,眾家女性同胞個個半喜半憂。
喜的是,似乎成功在望;憂的是,有人就是不愛穿塑身衣。
於是我又想了,是不是補充共軛亞麻油也有幫助呢?共軛亞麻油酸 (CLA), 可以提高HDL的密度,並能降低三酸甘油脂的含量,也可減少血管內的脂肪堆積。
可以阻止脂肪細胞變大,對於體脂肪的減少頗有幫助。
而體脂肪是轉置為能量,雖然通常不會有很明顯的體能增強感覺,但對於提高運動意願有些幫助。
這對未分化的前脂肪細胞(preadipocyte)失去接觸性抑制(contact inhibition)而分裂增生。
有幫助嗎?
鳳頭蒼鷹:
CLA(Conjugated Linoleic Acid, 共軛亞麻仁油酸)是亞麻仁油酸分子的雙鍵移動一個碳,有9順11反(cis-9, trans-11)和10反12順兩種
差一個碳又有反式雙鍵,分子彎曲的構形不一樣,特性也就不一樣
CLA此種構形可以活化PPARα
活化的PPARα與RXR形成異雙體,結合至含有PPRE感應序列的基因,廣泛的活化脂肪分解酵素群的基因表現。
同樣能活化PPARα的還有降血脂的fibrates類藥物,和另位回答者提到的 OEA(Oleoylethanolamide,油酸乙醇胺),以及苦瓜基因的調控,PPARα是促進脂肪分解;SREBP-1c是促進脂肪合成
CLA的作用機制是促進脂肪分解,而非抑制脂肪合成
因此脂肪細胞會縮小,還是會失去細胞的接觸性抑制
往好處想就是減肥效果更好
而且慢速減肥細胞間可自然調整
一個月減1~2%的體重,能夠持之以恆就相當可觀了
另外,促進脂肪分解產生充足的能量,可以降低動物的食慾
對小鼠減重與減體脂肪效果很好,對人則大打折扣
也許是美食、宴會、觀念(三餐魔咒)等,即使不餓照樣吃
鳳莊:
我吃CLA是能降低食慾~
朋友們是好像真的不會
網友詢問之問答
- 問:CHIMEIDEN 2010-10-19 10:57:29
轉貼以下的文章與您分享!!(文章內容出自鄭醫師的部落格)我記得還在醫學院上課的時候,有一堂課,授課的教授提到一位女士的案例,這位女士有一段時間,只要到了下午五、六點,就會開始出現幻聽、聽到鬼怪的聲音及精神錯亂,其他時間就如同常人一般,精神完全正常。
其實,在臨床上,嚴重低血糖引發的精神失常並不多見,但血糖不穩定所引發的精神狀況,例如焦慮、憂鬱、恐慌、甚至暴躁易怒,常常出現,但大部分的臨床醫師對此敏感度較為缺乏,故在處理上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。
以更準確地知道是否有胰島素阻抗的問題。以胰島素阻抗來說,運動及體重控制,對降低胰島素抗性是非常有效率的兩種方式。
其他礦物質,與血糖代謝最有的還有釩與鉻,尤其是鉻,許多穩定血糖的營養補充品幾乎都會添加,相關研究可以參閱:
PMID 10459575. Lay summary – ltural Research Service” href=”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gricultural_Research_Service”>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(September 15, 1999).
Schinner, S.; Scherbaum, W. A.; Bornstein, S. R.; Barthel, A. (2005). “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sulin resistance”. Diabetic Medicine 22 (6): 674. doi:10.1111/j.1464-5491.2005.01566.x.
PMID 15910615. Lovejoy, Jennifer C. (2002). “The influence of dietary fat on insulin resistance”. Current Diabetes Reports 2 (5): 435. doi:10.1007/s11892-002-0098-y. PMID 12643169.PMID 15169967.
有任何問題,歡迎大家提出來討論。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delightdetox 鄭醫師的部落格
答:於2010-10-20 00:07:19回覆
胰島素耐性或阻抗(insulin resistant),起因於細胞的胰島素受體及其訊號傳遞不正常,在第十章醣代謝的第十節(305~320)有完整但粗略的敘述。十幾頁而已,有興趣的話慢慢看,想深入的話可再看引用的文獻。
目前比較看重的防治方法是:活化AMPK
運動和美福明(metformin)改善胰島素耐性的機制,相信都是經由活化AMPK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