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順的排便(defecation)有三項要點:一是規律的排便習慣;二是排便前不能緊張;三是飲食多膳食纖維。都市人較多排便的困擾,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容易患了上述一到三項的忌諱。
1. 規律性
人體早上與晚上各有一次大腸的集團蠕動(mass peristalsis),尤以早上之大蠕動為主。醒來兩小時內,或者進食早餐後會有便意。大腸的大蠕動會持續半小時左右,因此不必急著上廁所。有的人怕錯失便意,急著上廁所,反而犯了第二項緊張的大忌。
想要每天有愉快的排便,一定要利用這個生理性的蠕動衝。人類的習慣有些是在小時候就建立的,七歲以前早睡早起生活正常的人,他們可能不知人間疾苦還有便秘這一項。沒這福氣的人,要養成每天同一時段排便,不能一天早上、一天晚上,或是想到才要上。如果已建立排便習慣,只要亂掉一天,可能要兩、三天才能恢復正常的蠕動衝。有的人到歐美旅遊,時差日夜顛倒,甚至可能要一星期才能恢復生理時鐘。晚上熬夜或睡眠不足也會擾亂蠕動衝。
2. 交感神經抑制腸蠕動
早上起床匆匆忙忙趕著上班或上課,緊張使交感神經(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) 興奮會抑制腸蠕動,這是排便最大的忌諱。排便前絕對不能緊張,應該保持放鬆的心情。如果時間匆忙,可以考慮提早半小時起床,就有充分的時間來解決排便問題;或者安排在上班、上課後較有空閒的時段。如果早上真的找不出能放鬆的空檔,只好考慮晚上較弱的大腸蠕動衝。晚上排便有個不利瘦身的缺點,因為食物要將近12小時才能移動至大腸後段,當天吃的於晚上無法完全排乾淨,增加大腸吸收的機會,不過退而求其次,總比沒排便好。
6. 膳食纖維幫助腸蠕動
膳食纖維有利消化道健康,能促進排便已如前述。每天應從蔬菜水果攝取20至35克的膳食纖維(Beyer, 2004),多攝取也沒關係。一天最少應有一餐含較多的纖維,如果有便秘的徵兆,可考慮吃沙拉餐,再多喝水。
不喜歡吃蔬菜的人,最好能調適自己。對有些人真的沒辦法,可以考慮不容易被酵素分解的耐解澱粉(resistant starch),它們在小腸不易被分解,可以殘留到大腸供乳酸菌產生有機酸。市面上也有許多膳食纖維的產品,可以考慮補充,不過最好還是改變飲食習慣,才是長久之計。
4. 輕瀉性食物
有些植物含有輕瀉的成分,在中草藥歸為「瀉下藥」,包括大黃、番瀉葉、蘆薈、巴豆等。市售減肥產品常會添加這類植物的萃取物以增加瘦身效果。這些輕瀉食物最好偶爾用來改善便秘,常常食用終非生理長久之道。
洋車前子(psyllium)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,可以吸水14倍以上,屬於容積性瀉藥。新鮮蘆薈自己打汁,喝了會有輕瀉作用,然而市售蘆薈汁大都把輕瀉成分除掉,效果就較低。加州李也有輕瀉作用,加州李汁(prune juice)是美國民間普遍用來防止便秘的。有陣子流行玫瑰花跟加州李一起泡茶,可以清腸防便秘,可能也是加州李的作用。早晨起來一杯咖啡或這些輕瀉性的飲料,再加一大杯開水迅速把這些成分送到消化道後段以產生作用,可以增加排便的通順性。
東方人長大後,小腸壁的乳糖分解酵素會減少合成。偶爾多喝牛奶,乳糖在小腸無法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,不能被吸收而排到大腸。大腸細菌分解產酸而造成輕瀉,稱為乳糖不耐症(lactose intolerance)。這種輕瀉不是病菌或腸毒素之類引起的,沒有什麼害處,便秘時倒是可以考慮應用。不過常喝牛奶後,腸道細菌的乳糖分解酵素被誘導產生,可能就不會輕瀉。有些瘦身包也添加乳糖,常喝牛乳的人就要扣除其輕瀉的作用。
5. 腸壁平滑肌受伸展而收縮
腸蠕動需要平滑肌(smooth muscle)收縮,而平滑肌有個重要的特性,就是伸展引起收縮(stretch induced contraction)。平滑肌的伸展引起內質網的鈣離子釋出至細胞質,以及細胞外的鈣離子進入(Kirber et al., 2000),而增加鈣離子是肌細胞收縮的關鍵。平滑肌收縮的調控是經由鈣離子與鈣調素(calmodulin)結合,活化肌球蛋白輕鏈激酶(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),使粗肌絲的肌球蛋白磷酸化,而與細肌絲的肌動蛋白(actin)作用產生收縮。平滑肌這種調控是經由酵素的作用,因此收縮較慢,但持續較久。此與骨骼肌的快速收縮與放鬆,是由鈣離子與細肌絲的旋光素C(troponin-C)結合來調控,機制完全不同。
養狗的人大都有經驗,狗在吃完早餐後大都會排大便。同樣的生理,我們可以利用早餐進食,或者喝大杯水,來擴張胃腸壁而達到伸展平滑肌,以便引起收縮作用;另外也會引起胃結腸反射(gastrocolic reflex)及十二指腸結腸反射(duodenocolic reflex),使大腸壁產生蠕動(Guyton and Hall, 2000)。
進食食物是由內而外伸展胃腸的平滑肌;我們可以用手指按壓腹部,或者做些往後仰、扭腰等能伸展到腹部的動作,由外往內同樣達到使平滑肌伸展的作用。因為平滑肌的反應較慢,每次按壓下去停留約三秒鐘才放,引起收縮的效果會較好,有助大腸壁的蠕動。
6. 排便慾望的產生
肛門前約20公分的直腸,平時是空空沒有糞便的。此部位大腸的形狀像橫寫的”乙”字,字的開頭是肛門,字的”一”是直腸,大腸在此有個轉彎使糞便較難通過,同時該處有輕微收縮的括約肌,也使糞便不易通過。當大腸產生強蠕動時,將糞便推向直腸,擴張直腸壁引起平滑肌收縮,同時刺激神經產生排便意念。直腸這種神經刺激還會經由脊椎反射引起大腸的蠕動,幫助整個大腸的排空。
便秘嚴重時,有些由肛門灌腸,灌腸後會馬上產生便意,就是直腸受灌腸劑擴張產生的。此時要忍耐數分鐘才排便,以便讓直腸神經反射,整個大腸蠕動起來,否則只有排出前段少量的糞便。同樣的道理,當我們有便意時,不要馬上急著上廁所,一則避免緊張抑制大腸收縮,一則讓直腸排便反射產生作用,引起整個大腸蠕動,以便數分鐘後一鼓作氣排出。
幫助排便有很多方法,然而任何補助的方法只是暫時解決問題,最終目的應該期望利用大腸蠕動的生理,建立長期的習慣,否則排便的困擾如影隨形,揮之不去。
本文摘自:「肥胖與塑身生理學」,吳輔祐著。藝軒書局出版。
Pingback: 人該吃肉嗎? – 鳳頭蒼鷹
Pingback: 用力時避免閉氣——兼談高山症、老人失智症 – 鳳頭蒼鷹
Pingback: 消化率上課重點摘要 – 鳳頭蒼鷹
Pingback: 塑身課主題6: 順便的開始,成功的一半 – 鳳頭蒼鷹